电视剧《微暗之火》:双重时空叙事的创新表达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6-05

《微暗之火》带有明显的都市情感题材悬疑剧特点。该剧集中叙述了刑警林方路回到故乡清水镇派出所历练,侦破南雅丈夫徐毅被杀一案的全过程。透过这桩扑朔迷离的案件,该剧揭露了小镇“熟人社会”之下盘根错节的关系,用既具有诗意又跌宕起伏的剧情构成全剧鲜明独特的叙事特色,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剧热情,并表达出多重深刻寓意。

该剧对叙事方式进行了结构性创新,即破案过程并不采用平铺直叙的“交待线索—揭开谜底”方式,而是以多个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陈述,“拼凑”起对案件真相的拼图。这一破案方式本身就带有迷惑性,观众可能要和破案者一样对当事人的表达进行判断和区分,因而也具有一定的观剧门槛。同时,剧中还加入了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段,对当事人南雅的一生以及周遭人等的经历进行了“回看”。

该剧叙事方面的创新,体现在充分利用了两重时空叙事的分割和重构:第一重是主人公周洛从大学退学后回到小镇复读的当前时空,另一重则是南雅和林方路高中时期的回忆时空。剧集有意识地安排悬念、闪回和推导等镜头组合,使当前时空与回忆时空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和交融的关系。通过两重时空叙事,该剧不仅揭开了案件的真相,更呈现出了当代个体的欲望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连锁反应。全剧以南雅为中心,营造出了一个圆心型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结构,她所遭遇的一切像“杠杆”一样产生连锁效应,形塑了整个小镇的社会风气。清水镇上那些看似公正无辜的人们对南雅的无端诬蔑和指责组成的“街谈巷议”,正是干扰南雅与小镇上其他人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由此,该剧表达出了对于人性的反思以及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强烈诉求。

讲故事也好,谈人性也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该剧主要角色特征鲜明:最引人瞩目的女主人公南雅,既美丽、善良,又坚韧、孤傲。而周洛在被南雅吸引之后,显示出潜在本质上的纯真、善良,以及为爱牺牲的决心。刑警林方路敏锐、善感又世故,他为了自己的前程违心回到家乡小镇历练,与周洛为了帮助深爱的人放弃自己的前途形成强烈的反差。老刑警陈国英,虽然刑侦经验丰富但不善于发现微妙心理,与林方路的敏感和善于洞察内心也形成了对比。

为了让人物更加立体,该剧还别出心裁地以诗歌穿针引线,层层深入剧中角色的精神世界,铺设大量的悬念和伏笔。例如周洛对南雅的情感萌生就受到诗歌的影响。那本留有南雅借书记录的诗集,汇集了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菲利普·拉金等人的作品,诗句中燃烧的情感令周洛吃惊和震撼,于是他跟随这些诗歌,一步步走进了南雅的内心。还有剧中的刑警林方路,也曾在夜晚坐在台阶上阅读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境界。

此外,该剧还具备心理剧的鲜明特点:由刑警林方路的心理分析和推导来揭示案件真相,在此过程中刻画出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追踪其微妙、细腻的神态变化以及无意识的心理根源。例如案件侦破后期最关键的一步,是林方路根据自己对周洛、南雅二人的心理推导,用计“诈”出真相。剧中林方路在河边两次将火柴点亮的细节,似乎也象征着他运用心理学知识,从幽暗中洞悉案件真相的意图。

正是由于这种层层深入的心理推导过程,该剧的片名“微暗之火”释放出了多重深刻寓意:第一,在看似流光溢彩的小镇千禧夜里,埋藏着凶案的暗流;第二,在看似幸福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人性的欲望和恶意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潜流;第三,作为办案人员的林方路,内心深处的记忆和信念在推动他寻找真相;第四,在看似晦暗的人性挖掘过程中蕴蓄着通向光明的希望。片头“微暗之火”字样出现时,由粉色向黑色,再到红色的色彩变换,正是上述多重寓意的暗喻。

近年来,国产剧艺术水平稳步提升,精品化趋势日益显著,在叙事文本、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维度呈现出电影级质感。《微暗之火》可视为悬疑剧创作中寻求创新并取得进步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