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长江》:日本导演向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5-29

长江沿岸城市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十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日籍导演竹内亮的新片《再会长江》就用摄影机做了这样一件事——跨越十年,重走6300公里的长江,再次寻访十年前偶然出现在他镜头下的TA们。该片已于5月24日全国上映。

《再会长江》展现的中国社会发展也同样受到外交部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称赞影片“以精湛的拍摄反映出十年来长江沿岸地区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导演和主人公用真诚和善良,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

为什么一位日本导演会如此独爱长江?《今日影评》特邀导演竹内亮做客节目,一起畅谈电影《再会长江》背后的拍摄故事。

追星长江,弥补十年前的拍摄遗憾

“拍长江是追星,长江是我心中的明星。”竹内亮虽然在日本长大,但对长江并不陌生。拍摄《再会长江》,缘起于竹内亮十年前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长江 天地大纪行》时留下的两个遗憾。

一个遗憾是因为当时还不会讲中文,所以对于当地人的采访都是通过翻译完成,没有做到深度的采访和交流;另一个遗憾则是当时没有拍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

十年后,竹内亮导演已经迁居中国,成为了半个中国人。经过两年的准备,他决定重走长江路,于2021年开始再次踏上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与曾经的采访对象重逢,用镜头记录十年的岁月变化。

导演竹内亮,对很多国内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因拍摄了很多与中国相关的纪录片而出名,如《好久不见,武汉》《走近大凉山》《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等等,也让他国内收获了不少粉丝。

《再会长江》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期间,得到了观众们的颇多好评,也让竹内亮感叹道“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在《再会长江》的镜头中,从上海到南京、武汉、重庆,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沱沱河,两岸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令人震撼不已。

以小见大,呈现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宏大命题

时隔十年,竹内亮想要“再会”的不仅是山水风光,更是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竹内亮表示“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令他印象深刻”,农民会用无人机撒农药,三峡大坝变成一部“船的电梯”,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等等,无一不令人折服。

但更令人感慨的变化是来自人的变化和思想的进步,尤其是那些十年前曾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老朋友们”,如今也在过着全然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的茨姆意外闯入了竹内亮的镜头,17岁的她,抱着小羊羔在香格里拉的一个景点和游客合影赚钱。那里人流量不大,茨姆一天也见不着几个人,当她第一次听说上海的楼房有一百多层时,她惊掉了下巴。

当时竹内亮一行人萌生出一个念头,带着茨姆去见识一下上海这座繁荣城市,那也是茨姆第一次离开家乡。回家后的茨姆在给竹内亮一行人的信中写道:我想在家乡开个小客栈。

十年后,竹内亮辗转找到茨姆时,茨姆已经实现了当初的愿望,成了一家民宿的老板。十年前写在纸上的梦想,竟然在十年后成为现实,茨姆的故事像一场富有时代意义的当代童话,而这个童话的起点,或许也和竹内亮的“偶然之举”有关。

改观他人,把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今年4月,《再会长江》率先在日本上映,很多日本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他们说没想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也没想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原来跟我们是一样的。”

日本人比较喜欢片中重庆棒棒的故事,因为这和日本人所坚守的“一辈子做一件事情”精神有关,他们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个事情,然而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快被时代所替代了,就会很有危机感,所以他们就非常有共鸣。

未来之后还会继续拍中国的纪录片吗?竹内亮表示“想用一辈子去拍”,他直言日本媒体对于中国的负面报道较多,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仍是几十年前的刻板印象,而自己知道这一切不是真的,所以想把真实的中国拍给世界看。

另外,竹内亮表示“我拍过全世界的人,但是目前来讲,我觉得中国人的故事是最有意思的”,一直想体验不断地变化的生活,到了中国终于体验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

《再会长江》的上映,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部视听盛宴,更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相信这部《再会长江》一定会带来焕然一新的纪录片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