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编剧刘恒:佩服张艺谋,他面对质疑始终不停地做事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5-27

5月26日晚,《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七期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著名作家、编剧刘恒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刘德濒展开顶峰对谈。刘恒分享了他创作《本命年》《菊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经典影视作品的心得,解析了小说和剧本的区别。

《本命年》剧本写了7万字,3000元报酬

谈到《黑的雪》(改编为电影后片名为《本命年》)的创作经过,刘恒说:“《黑的雪》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在我三十多岁时写的。坦率说写这部小说时,我的文学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成名作《狗日的粮食》已经发表了,荣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期,一部短篇小说就可能让一个人全国闻名,并取得特别高的文学地位。那时候很奇怪,很多人就是凭一部小说天下知。”

“获了全国小说奖之后,证明在文坛有了立足点,这对自己是很大的鼓励,就开始不停地写,随后《伏羲伏羲》被改编成电影《菊豆》。《黑的雪》也是那个时期写的,那时创作力非常旺盛,一部长篇小说只用一个月就写完了。当时,谢飞导演让助手找到我,希望改编成电影,于是我就写了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3000元的报酬,写得非常过瘾!其实,在我热爱文学最初的阶段,我喜欢的是电影,更早写的是诗歌,最后才由电影转到小说。我之所以写完小说之后又转到电影,是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黑的雪》里面所体现的孤独感,恰好是在我青春期末尾的时候,在生活里摸爬滚打、遍体鳞伤之后,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很肤浅,但是突出的感受是挣扎感,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有一席之地,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而且往往事与愿违。”

“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多姿多彩,机会层出不穷,所有人都被卷入到竞争中,碰撞激烈。青春期的迷茫,自己被碰得头破血流,尤其是搞写作的人,陪伴他的只有孤独感,《黑的雪》想写的就是这种情绪。谢飞导演能体会到小说中的这种感觉,他非常完美地将这种感觉表现了出来。”

“当时我没有经验,写的剧本有7万字,哪有这么长的剧本,那时我把很多镜头拍摄不到的东西,也就是电影不需要的内容写进了剧本,谢飞导演全删掉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我才意识到,电影的边框对编剧的笔是有束缚的,和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说是一座建筑,剧本是建筑的图纸

在回答刘德濒教授提出的“小说的写作和电影剧本的写作在本质上和技术上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时,刘恒表示,小说写作和剧本写作用的材料是一样的,都是文字,但是两者有一个重大的区别,“我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小说写作的文字是砖瓦,作品完成的时候,靠文字垒起来的建筑就立在那里了,它是一座完整的建筑,属于建造者个人的。如果这个作品很优秀的话,被很多人看到,每一个看到这座建筑的人,心里都会产生自己的一座建筑,和作者的建筑有关,但又不大一样。每个人都能通过文字想像出一座建筑的模样。”

“剧本就不行了。剧本也是靠文字书写,但它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建筑的图纸。它描绘的是线条、尺寸或者是结构,是细节。真正完成这座建筑的,是所有拍摄这部电影的参与者。而且,当这座电影的建筑完成之后,整座建筑就固定下来,一百个人看到这座建筑的影像,它就是这个样子,跟小说给观众的那种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认为电影是电影剧本的墓志铭。这部电影一旦上映之后,这个电影剧本就被埋葬了。”

佩服张艺谋,他面对质疑始终不停地做事

刘恒曾与张艺谋导演合作过《菊豆》《秋菊打官司》和《金陵十三钗》三部电影。谈到张艺谋导演近年来的电影作品时,刘德濒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面三部票房欠佳的影片《一秒钟》《影》《狙击手》,拍得特别“电影”,特别受电影专业人士的喜欢,后面票房特别好的三部电影《满江红》《第二十条》和《坚如磐石》,被一些观众评价为“国师在拍电视剧”,他问刘恒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对此,刘恒表示,自己非常佩服张艺谋对外部世界的观察细致入微。早年,他知道自己的电影创作要以文学为基础,所以他生活里一个重要内容,是让他的助手去报刊亭买各种各样的文学刊物。买完之后他就翻看,看到有能改编成电影的好作品,马上让助手联系作者,抓住能够触发他灵感的那个最宝贵的东西。

“《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安徽作家陈源斌的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当时张艺谋正在四川拍戏,看到这篇小说后,马上让他的制片主任飞到北京来找我,说要改编这篇小说。当年我正跟他合作在兴头上,非常迅速地投入进去,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剧本,实现了我们各自的梦。艺谋始终对自己的职业特性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的策略我是非常推崇的。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评论者和观众对他的作品表示失望和不理解,但我作为他的同龄人、合作者以及有过深入思想交流的朋友,非常推崇他的做法。”

“有很多朋友是因为环境不符合他自己的内心期许之后,停止了职业上的进取,要等待最好的时机再干这件事。还有的朋友是拍了一部不太受欢迎的作品之后,跟观众斤斤计较,你们这么说我,太小看我了,我一定要用一部无比完美的作品来回答你们,来打你们的耳光,于是去筹备那个完美的作品,一筹备就是四五年,风向早变了,拿出来后又落伍了。”

“而艺谋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和议论,始终是在往前走。骂就骂,失败就失败,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往前走,不停地去做事,采取行动。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和负面评价,都要坚持行动,不能停息,在行动中纠正自己在艺术上出现的偏差,在行动中追求自己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行动,行动,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等一切条件都完美了,等你认为自己非常有竞争力了,那时候你再上战场,来不及了!时间已经溜走了。所以,我觉得张艺谋是个榜样。他今年74岁,比我还大,但他的状态非常好,这是一个创作者正常的状态。作品本身的优劣得失可以商榷,但他这种姿态和努力,值得大家学习。”

生命就是一个剧本,别在网上浪费时间

当晚,刘恒还回顾了自己创作电影《张思德》《集结号》和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少年天子》剧本的一些花絮和心得。他的发言睿智、幽默、深刻,其中对孤独和死亡的思考,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

对谈结束后,刘恒现场回答了北京电影学院学子的提问,在回答完最后一名学生的的提问后,他幽默而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把我说的这些话当回事,你们听得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把它扔到一边去。每个人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生命就是一个剧本。你母亲把你生下来的时候,你的剧作就开场了。最后的结尾肯定就那个骨灰盒。在中间所有的曲折,所有的高潮,所有情节的安排,是由你决定的。你是你最好的编剧,你还是你最好的导演,是你最完美的演员。你会充分地表演自己。”

“大家要珍惜时间。对我来说,我非常幸运。我最近也非常迷恋短视频,它耽误了我大量时间。我听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说他阅读的99%来自手机,完全没时间看书了。幸亏我早生了三十年,我要生在现在,完蛋了,掉在里面出不来了,会浪费大量时间。”

“所以我希望朋友们不要浪费时间!网络被人家创造出来,是要挣钱的,你上网络是要花钱的,而且你会花掉无价之宝的时间。太划不来了!要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战斗,不要被他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