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TVB台庆剧,为什么口碑差这么大? 加载评论...
资讯  黑白文娱  2023-12-07

《新闻女王》虽然带着港剧标签,但它不是作为一部“好港剧”在被观众“猎奇”,而是以“难得的职场剧”、“女性搞事业群像”定位,像一部内地创新爆款剧一样地被大众认知和参与——这是一次实打实的融入市场。

优酷和TVB出品的《新闻女王》播了20天,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都牢牢稳住,已是近几年内地市场最成功的一部港剧。

它也总算在内地观众面前帮TVB提了一次气;毕竟就在10月到11月,TVB依次奉出本年度台庆剧,而排在前面的纯自制剧《香港人在北京》《罗密欧与祝英台》,都让保持关注的内地剧粉大感失望,豆瓣评分只在4-5分区间。

在这些“重头戏”的对比之间,我们感受到,港剧对于新创作的探索、对于大市场受众的探索,还是处于实验状态,并未清晰成型。

此时《新闻女王》的火,亦很有启示性。可以从两种逻辑去看待它——

一种维度,关于港剧要怎么连接到内地泛人群这个核心问题,这次终于实现了有效突破,跨过差异而抓准了能打通两地的最大化的社会共鸣,比如关于女性职业发展、关于时代现象、关于普遍性的职场困斗问题,并且将自身的丰富社会经验和优势内容基因,充分发挥了出来;

另一维度,《新闻女王》虽然带着港剧标签,但它不是作为一部“好港剧”在被观众“猎奇”,而是以“独特的女性搞事业群像”或“难得的职场剧”,像今年任何一部内地爆款剧一样,被大众看见、认知和参与——这是一次实打实的融入市场。当然其中优酷与内地创作资源和力量起到了很多关键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又一次地摸到信号:如果港剧创作生态中最有价值的要素与力量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新身位,港剧完全可以跨出自己的“品类划分”与“旧有情怀”,而成为整个国剧内容中的新鲜来源。

1‍‍‍‍‍‍‍‍‍‍‍‍‍

正如开篇所说,面向更大市场,《新闻女王》此次进行了扎实的类型题材创新,新闻的行业价值充分释放,我们感受到创作在三个方面下了重点功夫:叙事好看有力,世情现实落地,表达犀利真实。

首先,每一次“追寻”和“呈现”新闻事件真相的过程,足够紧张带感,按照总监制钟澍佳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生死战般的叙事和节奏”。

每一次大事件发生,要与同行抢速度,要跟事件中人抢真相,要跟公司内的对头派系争头功,还要从上司那争支持——这些复杂目的往往掺杂一起,这就使得关于这家新闻媒体SNK的故事的戏剧性,不再是简单一对一“报道真相”的逻辑,而有着多箭头的冲突,手段、智慧、野心甚至杀气,在其中缺一不可,运转精彩。

比如剧集一打开就迅速进入的“巴士侧翻”事件,围绕过错方到底是巴士公司、当班司机、闹事乘客、零部件厂商的哪一个,主播记者们展开探查,体力脑力手段快速输出;而一边向我们剧外的观众展示真相的同时,另一边在剧内,出于保客户、造热点、斗对手等多种目的,他们不是选择性“缩放”真相的某个切面以引导大众导向,就是对对手释放烟幕弹迷惑,由此让舆论场的风向和公司内的胜败时时反转不断,让观众不断被“惊”与“爽”袭击——这本身不需要上价值,就很够劲了。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闻领域的视角,所以故事充满对社会真相的审视,对众声喧哗时代种种现象的层层映射,让观众一直能找到身边的熟悉感。

比如就在“巴士侧翻”事件中,男主角梁景仁派出心腹去医院采访当班司机,他们希望从司机与闹事乘客的冲突上做大新闻,正巧警察到达医院请司机回警局协助调查,于是这一段“断章取义”式的播出就这么使得嫌疑焦点空前地集中在了司机身上。

又比如在一个小细节中,女主角文慧心与下属路遇两个募款的小孩,文慧心拿出了大额现金让下属去捐、令得后者很为这种慷慨吃惊,但此时文慧心拿起手机指导着三人的互动,将这个慈善过程特意记录下来发了出去。摆拍是摆拍,捐也是真捐,文慧心直白的“让做好事的效益最大化”言论,让观众“深深真实了”。

第三,《新闻女王》中对新闻人的办公室生态呈现,不仅仅是解决观众好奇的作用,它有力打通了普通人广泛的职场生存经历——事实上,当观众们真的追看了起来后,正是这个部分成为大家最关注的内容,其中的多种样貌,引发了讨论热议。包括前文提到的女性金句,它正来源于这个故事中对女性“只职业脑、不恋爱脑”的理性状态的刻画;包括真实职场生存、打拼、竞争的灰色状态,没有那么多简单的非黑即白;包括看剧中人面对目标、面对困境,怎么探索“边界”,怎么选择“路径”;等等。不夸张地讲,尽管这只是一部娱乐状态的剧集,但很多观众都认同它的真实性和启发性。

比如“全员恶人”的初始职场群像设置,每个人皆求自利、在竞争中互不相让的状态,受到观众广泛好评,毕竟这才会是当人们只是以同事身份走到一起,为求生存、互相防备的表层状态;而随着人们碰撞、合作的深入,每个人物背后的无奈、矛盾、底线、本善渐渐揭开,这是“理解”真正发生的过程,也是创作对多面人性自然塑造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女王》每一集的开头,都会引用一句专业新闻的语录,去展现某一种新闻理想主义,而在当集的剧情展开中,呈现的就会是这种理想主义的实际落地中,人们对它的不同演化——而在许多对生活有思考感悟的观众看来,这种对照亦是对现实中各种的理想与现实碰撞的隐喻。

港剧要做到文化的同源,平衡创作表达与观众的距离,覆盖更大的观众群体——这正是《新闻女王》找对的核心点。

2‍‍‍‍‍‍‍‍‍‍‍‍‍‍‍‍‍‍‍‍‍‍‍‍‍‍‍‍

在内地观众的评价体系中只有5.5分的《香港人在北京》,与最高达8.2分的《新闻女王》,是TVB今年度台庆剧的一头一尾。非常有意思的是,前者典型为文化融合而存在,却口碑颇差;后者并未刻意着眼内地生活,反而让观众欲罢不能。或许一定程度上,真的是做好自己最重要。

言归正传,同公司同期剧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其实正因为《香港人在北京》作为一部本年度的重头剧,却典型代表了、凸显出了港剧创作中与大市场脱节,与观众有着异常远的距离的那一面。

我们之所以将它特别提出来,恰因在《新闻女王》实现了创新的叙事能力、现实性、表达议题这几个层面,《香港人在北京》正站在了失真面。

在观众共同的感受中,《香港人在北京》有着良好开局:前四五集,将港人来到北方城市后,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碰撞,做出了不错的喜剧效果,似乎拉起了期待。然而随后,港剧的通病就出现了,它为自己找到的风格和特性消失了。比如他们在一个不需要地域背景、放诸四海皆准的地点空间和剧情框架内,开始了传统的香港家庭生活故事,文化碰撞的可能性、趣味性或者更深层的关注点都没有了。

《香港人在北京》现实性的不足,令内地观众尤其感觉悬浮。典型如主角一家人在当下来到北京,职业群像都颇显落后,并带着区域性的认知惯性。比如男主角妹妹在当下会去参加选秀比赛,而竞争细节包括后台撕头花、剪衣服;男主角去到的创业风投大会,现场是露肤度颇高的晚礼服式酒会——类似大逻辑与小细节问题比比皆是,很难看不出香港娱乐、商业的过去式与现在式,与内地市场曾经的一些热点词的缝合,却并不符合当下的真正状态与现实关注点。

由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这里的关键其实在于,不仅是对内地社会的变化不了解,在港人北上定居的重要变化下,创作者也缺少着灵敏的捕捉关注,对在他乡生活的真正状态缺乏了解,因而这在根本上导致了这个故事的叙事乏力,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所有都市故事被诟病的情态——关于几个亿收益的奋斗过程,轻巧得令内地悬浮剧都可瞩目;想插足的“第三者们”成为男女主角各自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的贵人,故事整体进入多组漫长老套的情感纠葛……

可惜了这个题材和视角,毕竟它从主题上带着打通两地观众的可能性。‍‍‍‍

我们也对今年内地观众口碑良好的港剧整体进行了观察,其实在持续的文化融合努力中,创作与观众间可以形成的共鸣点、关注点很多;而有些题材和视角,内地剧仍在探索中,港剧有更多可寻机会。

比如《新闻女王》所涉及的职业剧方向,建议港剧可以重点跟进。今年事实上另有一些小众的职业、行业港剧,亦在受到观众的认可,比如切入“专业调解服务”的《和解在后》,讲“杀手就业”的荒诞讽刺剧《杀手废J》,会用自己的新颖关注点或者开脑洞的解构方式,来探讨批判人们普遍都会关注的制度、职场和其中人性的话题。

像刑侦悬疑这类前一批次被优酷重点来推动新港剧发展的类型剧领域,这两年的创新感就越来越强,比如最近期的《叠影狙击》的口碑和关注度都不错,其中一方面是将悬疑性做得更强、更有当下的概念感与节奏感,另一方面在男性占主导的悬疑港剧中加强了女性的主导,对女性的善恶力量都刻画有力,对当下社会中的热点现象和人性议题也有比较强的关照。

更何况,香港中青一代创作者中,有许多创意先锋,尤其在洞察、揭示细微人性上,有着充足的创造潜力——像今年的《大诚实家》,就以一个“失去说谎能力”的人物设定,去进行社会观察与反思——这些小团队、小平台其实缺少的只是资源,而比如像优酷这样的平台,现在就不仅仅只与头部的传统港剧公司合作,同样在与一些独立制作团队开始合作,未来或许能给内地观众的港剧视野中带来更多新风。

大家都有共识,现下港剧产业和港剧创作都要找到更有能量的爆发点。《新闻女王》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爆发能量,希望它的创作尝试及这么难得的一次大众破圈,也会对港剧产业的整体能量,再有力地推上一把,更希望港剧产业能够接得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