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演员选择权还给导演 能否成就下一个“阿勒泰” 加载评论...
资讯  2024-06-06


1905电影网专稿 近期,《我的阿勒泰》持续热播,成功且“贴脸”的选角不仅带动了剧集“未播先火”,更在正式公映后帮助这部作品在市场中赢得不俗口碑。

观众的认可就是创作者最大的底气。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活动中,《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也在现场“大胆开麦”,喊话平台、资方“把演员选择权还给导演”,因为在她看来,导演最清楚一个好演员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是你长得漂亮就叫演员,不是你有点粉丝就叫演员,也不是你爸妈是谁你就可以成为演员,好的演员应该是一个表演艺术家。”

《送我上青云》合作姚晨,到《我的阿勒泰》定下马伊琍周依然于适,滕丛丛曾透露自己一直坚持亲自面试每一位演员,因为“演员选不好,故事就讲不清”。

无独有偶,不只是青年导演在“小体量”创作上有这样的坚持,作为行业内的资深“大咖”,郑晓龙也在日前的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上同样发声呼吁,把选演员的权利还给导演。

这位有着超30年从业经历的“大导”感慨,如今导演“在整个市场中的位置越来越少”,但实际上,一部剧选择什么样的演员最合适,导演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剧本里的角色对于导演来说是活在心里的人物。”

两位导演喊话先后登上热搜、引发讨论,再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导演需要演员选择权”的行业共识。那么导演想要这个“权利”真有这么难吗?选角应该怎么进行才能最“贴脸”?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选角流程”?

为此,1905电影网特别对话《河边的错误》《永安镇故事集》《热带往事》选角导演赵梓宇,从专业视角探究这一“痛点”的解决方案。

“选角权”是普遍诉求

有影响力的导演应当多发声

我们首先将多位导演喊话“演员选择权”的热搜与赵梓宇进行了讨论。

在他看来,这种诉求和发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诉求应该被行业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有影响力的导演多发声才能影响行业(选择),导演在影视剧中的表达都带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应该尊重他们对角色的想法和要求。”

同时,赵梓宇也坦言,这类诉求能够得到这么多导演的反馈和响应,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目前导演丧失演员选择权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作为选角导演,赵梓宇所在的莞尔选角参与过多种类型的项目,平台、资方与导演的选择权矛盾多发于主演的选定过程。

作为全盘运作的负责人,制片人和平台通常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责任,影片既要拍得好,还要卖得好。因此一部分项目还是会在尊重导演想法的基础上,以投资人和平台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

兼顾这一客观条件,解决选角矛盾的方法除了给予导演更多决策权重,还可以将决策过程尽可能提前。赵梓宇认为,在项目初期将人选全部确定会比在过程中持续干预导演决策带来的影响更小,而作为选角导演,他们也会在各方意见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一个服务者的角色。

演员“好看”来自角色适配

“选角”保证创作专业度

目前,我国影视行业的选角工作流程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主演已经由制片人和导演确定,选角团队根据主演来匹配其他所有的角色;二是我们根据导演和制片人的要求来甄选适合的主演,随后匹配其他所有的角色。”

尽管每个导演、不同项目对选角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选角要与导演的审美、理解一致。关于审美,导演滕丛丛在发言中的“不是你长得漂亮就叫演员”也在观众引发广泛争论。

演员到底需不需要“好看”?导演理解的“好看”有什么标准?在“非专业”的观众眼中,作品中的角色通常需要“赏心悦目”,但多年刷剧,日常看起来“又帅又美”的演员,让人“出戏”的也有不少。同时,还有很多演员或许妆造并不精致,但却能靠质感取胜,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美”。

“我们选角过程中觉得,演员与角色‘适配’就是好看的,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角色筛选是很个性和多样化的,导演对角色判定也都有个人审美和理解。”

赵梓宇特别提到了近期他与导演魏书钧合作的《河边的错误》。在这部作品中,朱一龙、曾美慧孜等演员的造型都有巨大的突破,但同时也为人物赢得了超出预期的契合度。

这种适配的磨合在选角确定后并不会停止,整个拍摄过程中,演员和角色还要在与选角团队的配合下不断向着人物这个唯一方向相互靠近。例如,《河边的错误》拍摄期间,朱一龙提前45天就进组为角色做准备。

在详细的体验生活计划中,朱一龙要变成“马哲”,穿上戏服过生活,与老刑警们一起完成90年代刑警的工作,和曾美慧孜一起在“家”里做饭、做家务、聊天。

赵梓宇透露,有时候通过摄影机这种光学机器以及现场光线拍摄演员,会和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状态不同。导演们经常提到的“电影脸”就是在上镜时特别有魅力、经得起特写的拍摄。

为此,他们的选角团队也将过去的“试戏”改为了“试镜”,营造电影需要的条件和氛围,不仅试“戏好不好”,更强调演员在镜头里呈现的状态是否和导演的想象一致。

采访中赵梓宇感慨,在行业不断规范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选角作为细分工作之一,也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目前,导演、演员团队也在更加接受选角团队的“试镜”模式,这也有助于帮助创作进一步专业化。

此次郑晓龙、滕丛丛等导演的发声登上热搜,除了传达出行业内的声音,也同时“利好”了审美不断提升的观众。“贴脸”“质感”,我们始终期待导演们拿回“演员选择权”后带来的更多惊喜。